春节前,我们去影院看了《饥饿游戏 3:嘲笑鸟》,我当时对这部片子评价不高,没什么感触。后来机缘巧合之下,我从瑛工那里得到《饥饿游戏》三部曲的电子书。昨天我总算是把前两部电影也补完了。
电影版本作为小说的补充还是过得去的,显然作者就没有考虑过改编电影这档子事,按照小说的节奏拍摄的话,就太拖沓了。从成品来看,很多细节的东西都被砍掉了,结果就是合格的好莱坞式电影,基本上还原了原著的主线内容。无关痛痒的线索没有表现,尤其是女主在 12 区的生活,基本几乎是全数砍去。电影只是寥寥数笔勾勒了一个恶劣的 12 区,与 Capital 作对比而已。
在生活中,我们经历的是 Capital 和其他 12 个区的结合,也就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混合。而作者把这两者割裂开来,部分人一生都在辛勤劳作,而 Capital 所需要做的只是娱乐与时尚而已。
Capital 城的居民大多数都不是统治阶级,而是完全的享乐阶级。权力自始至终都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Snow 完全控制了舆论,用奢靡的生活方式换取自己统治的稳定。一旦发现异己便迅速处理掉,各区角逐产生的冠军也被 Snow 利用人性的弱点牢牢制住,丝毫不敢有反心。
饥饿游戏的冠军们在 Capital 大受欢迎,另一方面,观众们更喜爱的仍然是他们彼此的杀戮。这和现实的分别究竟有多少呢?「审丑」早已悄然登场,我们中的大多数是乐于见证别人的痛处和阴暗面的。再如各种明星私生活的曝光,这与电影中所表现的如出一辙:想要活下去,就必须不断用私人生活来吸引公众的眼球,这样才会有赞助人。否则就只能死于非命而永远被观众忘记。
诸如「变形记」,「最强大脑」之类的节目,颇有一些残疾或是贫穷的参与者。我们一边消费着同情心,一边乐在其中,而痛苦着的表演者依旧痛苦着。Capital 人是沉溺于享乐无法自拔,而我们则是劳于生计与幸奔波,藉此证明自己的同情心犹在而已。
但纵使饥饿游戏有千般邪恶,它的存在仍是合理的。经过授权即是合理。对外进行威压,对内维持稳定,何乐而不为?在电影中,Snow 总统对舆论的控制十分紧密。第三部中反抗军的发起的舆论战更是直击要害,将各区拧成一团对抗 Capital。同样的,Capital 人忙于时尚、美食、性爱,还有饥饿游戏。这些必然是长期舆论引导的结果。这就好比大家一窝蜂卖房子炒股,如果没有一个强大、权威的导向,这种群体的行为无从解释。现在有公告说股市还会红火五年,自然地钱就都转向那里了。
舆论控制的最终形态,可以从反乌托邦的小说里窥见一斑。比如《我们》《1946》《美丽新世界》,其中尤以《1984》为上。
再回到电影本身。女主角在电影中的表现可以用喜怒无常这四个字概括,可她本来就是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啊,表现得稳重而富有魅力反而有失妥当。一个普通的女孩被卷入了斗争的中心,她应该有怎样的反应?我不知道,但电影中的刻画应该还是靠谱的。
Enjoy 就好,别陷得太深。
2015 年 3 月 29 日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