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0 月 8 日,影视飓风发布视频《清晰度不如 4 年前!视频变糊是你的错觉吗?》讨论各大视频平台画质不升反降的现象和原因,让其中猫腻暴露在公众视野中。之后仅一天,影视飓风就发微博表示「因为多方原因,有关清晰度的视频只能全网下架」。我自己是一个视频平台的付费用户,也想感受一下真正的高清视频是什么样。本文就讨论了利用网盘在手机、电视、电脑三端实现高清视频播放的方法。

本文最早于 2024 年 10 月 18 日发布在「小黑盒」app,内容有比较大的修改、增删。
高清视频的标准
影视飓风在视频中提到了高清的两个标准:分辨率和画质。因为分辨率可以被直观地感受到,所以各大视频平台、电视及显示器厂商都把 4K 分辨率当作核心卖点来宣传。而画质虽然不那么容易被观众感受到,却是视频高清与否的决定性因素。高画质的视频至少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色彩空间更广,另一个是色彩深度更高。
考虑到蓝光光盘自面世以来一直被用作高清视频的载体,接下来我就以蓝光光盘的技术规格进化为参照对何为高清进行一些说明。

分辨率
视频分辨率的高清化是伴随着高清电视(HDTV)的出现而发展的。蓝光光盘在 2006 年正式投入商用时就可以支持 720p 和 1080p 的显示格式,分别对应分辨率 1280 × 720 和 1920 × 1080。这和此前普通 DVD 光盘的分辨率(720 × 480 或 720 × 576)相比有很大的提高。
到 2016 年,超高清蓝光光盘诞生。这种新型光盘可以支持 4K 和 8K 显示格式,分别对应分辨率 3840 × 2160 和 7680 × 4320。这一次的巨大进步同样和电视、显示器的发展紧密相连。现在一台 43 寸、支持 4K 显示的电视只卖不到 1,500 元,非常便宜。这正是高分辨率视频逐渐变成主流的坚实基础。
色彩空间
在 2016 年以前,普通蓝光光盘支持的色彩空间是 Rec. 709。下图中的彩色马蹄形图案代表人类视觉能够感知到的全部色彩,标注 HDTV 的较小的黑框三角形就代表 Rec. 709 色彩空间。可以看出这个色彩空间并不大。它和图片常用的 sRGB 色彩空间基本一致。

标注 UHDTV 的较大的黑框三角形代表超高清蓝光光盘的 Rec. 2020 色彩空间。和 Rec. 709 相比,Rec. 2020 更加接近彩色马蹄形图案的边界,意味着采用 Rec. 2020 的视频能够显示出更加逼真的色彩。
色彩深度
普通蓝光光盘只支持 8 bit 色彩深度,可以显示 1,678 万种颜色。超高清蓝光光盘默认支持 10 bit 色彩深度,可以显示出 10.7 亿种颜色;在双层杜比视界(Dolby Vision FEL)的加持下,更是可以扩展到 12 bit 色彩深度,实现 687 亿色显示,实现极为准确的色彩还原。
视频码率
当视频的每一帧图片都包含更高的分辨率和更丰富的色彩,视频体积也会随之大大增加。在时长不变的情况下,播放视频时每秒需要传输的数据(即视频码率)也随之大大增加。普通蓝光光盘的最高码率为 36 Mbit/s,超高清蓝光光盘的最高码率可达 72 Mbit/s 至 144 Mbit/s。
下图中的 iso 文件就是从蓝光光盘中拷贝出来的原盘视频文件。这是一部时长两小时、1080p 的电影,文件大小为 21 GB。在电脑上直接播放 iso 文件时能看到它的码率在大约 20 Mbit/s 到 24 Mbit/s 之间波动。

图中的 mp4 文件是我把 iso 文件导入视频处理软件 Premiere Pro 并用 H264 编码标准压缩后的版本。为了尽可能保证画质,我在导出时设置目标码率 20 Mbit/s,峰值码率 24 Mbit/s,分辨率保持 1080p 不变。可以看到,处理后的视频文件体积只减小了 19%,仍然有 17 GB。
我很难想象在任何视频平台花 17 GB 流量看一部电影。实际上,在手机端看一部 1080p 电影消耗的流量可能只有 1 GB 甚至更少。毕竟在用 4G/5G 网络看电影时,动辄数十 GB 的流量消耗是绝大多数人负担不起的,只能通过压缩画质来平衡视频画质和观看成本。
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降低码率并不总是坏事。站在用户的角度,在使用 4G/5G 网络看视频时码率应该调低;在电脑或电视上看视频时往往会连 WiFi,流量不是问题,保持视频原本的高码率体验原汁原味就好。
选择网盘的原因
提到高清视频播放,最终极的解决方案或许是 NAS。很多年前就有朋友「安利」我,说 NAS 不仅可以用来打造家庭影音系统,也可以用来管理照片、全屋智能设备以及搭建个人网盘。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案,但最大的缺点就是投入不菲。
即便我只选入门级双盘位 NAS 配两块主流品牌的 4 TB 机械硬盘,开销也要将近两千元。升级成四盘位配 8 TB 硬盘的话,光买硬盘就得花五千多。但我只是想解决视频观看的需求,而不是给自己制造新的需求。
接下来我就来分享一个无意间发现的野路子,就是利用 115 网盘实现在手机、电视、电脑三端观看原汁原味的高清视频。这里我并不是要给 115 网盘打广告,因为它是个颇为小众的产品,功能也远不如竞争对手全面。我用它一方面是因为 150 元一年会员的活动价比较便宜,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宽松的内容审核⸺不用担心存的东西被删。
同类方案亦可使用阿里云盘/夸克网盘等实现,操作逻辑相似。如果你正在使用这些网盘,不妨参考这篇文章中的方法,开发自己的低成本解决方案。
手机端高清视频播放
使用手机看高清视频,我建议直接使用网盘自带的播放器。
网盘的手机 app 通常不能直接播放源文件,只能播放二次转码后的版本。像 115 网盘的默认转码逻辑就比较奇特,不管片源是 1080p 还是 4K,转码后的码率都很接近,一部两小时电影在播放时消耗的流量在 2.3 GB 左右。因为 1080p 的源文件比 4K 小很多,所以理论上反倒是 1080p 版本的电影更好的保留了画质。考虑到手机屏幕较小,我觉得播放效果完全可以接受。
从流量消耗的经济性来看,115 网盘也是把性价比拉满了,比很多视频平台的流量消耗更低。比如用「油管」播放两小时 4K 视频消耗的流量高达 6 GB(参考链接),理论上确实能获得更高画质的观看体验,至于能被感知到多少就取决于屏幕的大小了。
如果想在手机上观看原始视频文件,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把视频下载到手机中再本地播放。当然也有不下载直接播放网盘原始文件的办法,原理和后文电脑端的解决方案类似。只是在对画质有要求的时候,我通常选择用电脑或电视观看,而非手机,因此这里就不再展开介绍了。
电视端高清视频播放
我一直认为在居家环境中电视才是看视频的最佳渠道。当我们开通视频平台的高级会员时,往往也会期待它能在电视上提供比手机端更高质量的视频。但现实总是打脸的。
我在开通某品牌电视自带的视频会员后,发现其中很多所谓「4K HDR」电影是靠堆锐化来提升廉价的观感。画面中的高光部分被「过曝」成一片死白,毫无细节。以前我一直以为这是电视自带的锐化,直到和网盘电视端 app 的播放效果对比之后才发现真不是电视的锅,网盘播放时的色彩和画面细节有质的提升。
在电视上安装网盘 app 非常容易,只要电视是安卓系统就能通过电视自带软件商店或 U 盘安装。
如果你也使用 115 网盘电视端,需要注意它默认使用网盘自带播放器,播放时画质很差。我们要在设置中把播放器修改成「系统播放器」,然后网盘就可以调用电视自带的播放器,效果等同于直接播放 U 盘里的视频。

电脑端播放网盘源视频
最后聊聊电脑端的方案。这里我只把步骤列出来。因为每个步骤都有很多现成的教程,我就不重复造轮子了。
- 安装 115 网盘电脑客户端(即 115 浏览器)。找不到下载链接可以去淘宝问 115 网盘旗舰店的客服。
- 在电脑上安装 Alist 快速搭建一个文件分享服务器,然后登陆 Alist,并把自己的 115 网盘与 Alist 连接。这一步看着挺玄乎,其实一步一步跟着教程操作就可以,最多半小时搞定。Alist 和不同网盘的连接方式都不太一样,可以参考这个网址中的教程。点击进入直接显示的是连接 115 网盘的教程,在左侧列表中可以找到其他网盘的教程。
- 在电脑上安装 Potplayer 视频播放器,用 Potplayer 挂载 Alist 并把 115 网盘里的文件夹添加进 Potplayer 的播放列表,就可以看到 115 网盘中的源文件了。这里不想用 Potplayer 也可以换其他有同样功能的播放器,自行搜索对应的操作教程就可以了。
我前面有提到手机(其实也包括 Apple TV)同样能播放网盘中的源文件,也是使用 Alist 实现的。原理和电脑端一样,只不过用到的具体软件和安装方式和电脑不同。想折腾的话请自行搜索。
以上就是我利用网盘实现手机、电视、电脑三端互通的高清视频播放方案。实际上我常用的只有手机和电视,充分利用网盘 app 自带的功能,快速、有效、不折腾。如果大家有更便宜靠谱的网盘推荐或者更好用的野路子,欢迎在评论区交流,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最后,本方案仅限个人学习使用,严禁商业用途与盗版传播。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