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也是我在十年前写在小本本上的小文。现在看看,感觉还是当时见识过的草台班子不够多。很多多余的事儿做了也不会有直接产出,如果对自己没有好处,一般都会让新来的小朋友去干,或者就是大家都别干。这属于某种制度性的官僚化。如果很不幸要做这些事,可以琢磨一下怎么利用 AI 工具偷懒,转头再想办法让自己做的事被更多人看到。还可以加点卖惨。
最近在学着做长期采购协议,这才发现我们的供应商管理有多么的乱。将近五十家的供应商,我是通过 Excel 通讯录(不全)、EP 系统(不准)一家一家问过去的,因为根本没有供应商邮箱的汇总。刚到物资部的我竟然成了先驱,代价就是花了几乎六个小时的时间,才把询价单挨个发了出去。
一开始跟沈公子学的时候,基本就是面传身授。很多时候都是我自己在做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其实是沈公子没有交待清楚。一直到现在,付款申请单方面也时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就是因为这些事情看似简单,不受重视,一直都浪费着不少的时间。
说白了就是懒,想一出是一出多轻松啊。要是非搞规范化、流程化,做的时候累,做完了自己实践的时候也累,何必呢?凑合着过也挺好。
领导们都喜欢抓大放小,在大的框框里要讲流程,在小的方面则不做要求。这样会造成小的方面大家自成一套,对接困难,交接更是麻烦。而在实际操作中,大的框也是可以打破的。只要有需要,先暂时跳过某一环节,回头补上也是皆大欢喜的事情了。所以说现在领导们的理念和规范化、体系化就是相悖的,是典型的小厂思维方式(虽然我们确实是小厂)。这种思维方式已经浸染到了各个部门。所谓「见微知著」,从一个普通员工的一个工作环节,就可以看出整个系统的办事风格了。
我们的规章只是说「某某应该做,某某不许做」,具体到某个环节应该是何种流程,是没有可以照做的东西的。往往是工作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才开始回溯过程中的不足。最后找到问题所在也不予以规章化,仅仅口头表述。试问一年后还有几人记得曾经的问题?更别提换人的情况了。
我一直都在自己总结一些东西,因为没人能把全部的东西说得清。能总结的好了,对以后交接班也是个便利。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2025 年 10 月 12 日。原文写于 2015 年 3 月 31 日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