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锐垚的博客

  • 网络与编程
  • 游戏测评
  • 游戏攻略
  • 杂记
叶锐垚的博客
Playing & Sharing
  1. 首页
  2. 杂记
  3. 正文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读书笔记:鲍曼透视西方社会变迁

2025 年 5 月 10 日 27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是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的著作。探讨了西方社会发展至今,不仅没能解决,反而愈演愈烈的社会问题,也就是有关工作伦理与「穷人」群体的问题。

目录

  • 工业化进程:工作伦理是一种纪律
  • 逼迫工匠、农民进入工厂
  • 挣钱才是唯一的目的
  • 消费社会的到来
  • 工作本身的变化
  • 穷人之定义的变化
  • 西方福利国家的衰败
  • 从「失业」到就业「过剩」
  • 从福利院到监狱
  • 全球化的副作用
  • 未来的可能性

工业化进程:工作伦理是一种纪律

前提一:人只有先工作,提供对其他人有价值的劳动,才能获得在社会中生活所需的必要资源。先奉献才有回报。
前提二:不能安于现状,要不断精进工作的技能。

隐含的假设一:人天然具备参与工作所必需的能力。
隐含的假设二:只有对其他人有价值的劳动才算工作。

结论:即使觉得自己无所收获,也不能停止工作。工作本身就具有意义。停止工作是一种不道德。

⚠️ 这并不适用于当下的西方国家。后面会提到工作伦理的变化。

逼迫工匠、农民进入工厂

如果不工作,社会救济的标准将低于工厂的最低工资标准。当工业化大生产成为主流,这种制度性的安排逼迫人们走进工厂。试图让工作伦理成为一种道德标准,成为一种选择,但实际上人们失去了选择。

挣钱才是唯一的目的

然后,工作的目的变成了挣更多的钱。这无关道德选择。既然你不得不走进工厂工作,失去了自由,不妨多关注一下可能获得的更多的金钱、物质奖励,更努力的工作吧。

消费社会的到来

随着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西方国家工厂的就业岗位减少了。这个尴尬的事实让前述工作伦理失去了根基⸺没有那么多能让人为之奋斗一辈子的岗位了。

虽然仍然存在一些特权工作和高技术要求的工作,可以让人继续靠工作来实现身份认同,但从维持社会规范的角度来看,这对西方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来说变得行不通了。

同时生产者社会转向了消费者社会。只能去工厂拧螺丝是一种缺乏选择与想象力的老方法,消费需要的是无穷无尽的想象力、自由,以及通过消费实现的尽可能快的即时满足,然后是立刻进行下一次「选择」与消费。

向消费者社会的转变带来了其他深刻地改变:零工的增加、工作岗位更强调「创造力」「自由」来吸引雇员、对信贷的鼓励与对储蓄的贬低、强调「体验」而非纪律。

消费者认为自己拥有选择的自由,即我可以拒绝列表中的任意一款消费品,却唯独不能拒绝选择本身。消费者社会不断强化着这一点。

工作本身的变化

首先要关注工作本身的变化。在西方工作伦理时代,所有工种在道德层面是平等的。只要你想,任何种类的工作都能成为个人成就感、满足感的源泉。这在消费时代显然已经不成立了。

一方面消费时代的工作和消费品一样有临时性。除了送外卖这类零工,绝大多数签正式劳动合同的工作也都有一个雇佣期限。没有公司会承诺永远雇佣一个人,哪怕签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一样有可能因为公司的裁员而失去工作。

另一方面,工作也像消费品一样有了三六九等,即作者所说的「美学」特征。举例而言,如果不是没得选,你不会愿意去做通下水道的工作,而更倾向于坐办公室的白领工作。工作环境优劣也成为评估工作优劣的一部分。作为结果,对从事「差」工作的人,工作除了工资不会有任何其他意义;对于从事「好」工作的人,工作就是一切。「996」成了自然而然的日常,而非尽量减少工作时间,增加娱乐时间。

穷人之定义的变化

在工作伦理仍然是有效社会规范的时候,穷人就是不工作,因而没有收入的人。

但在消费社会,穷人是失去消费能力的人。

失去消费能力就意味着失去了体验这个世界的能力。如果一个人突然失去工作,呆在家里,剩下的只有「无聊」。而这种定义下的穷人很难翻身。获得一份「差」的、普通的工作,并不能像工作伦理时代一样脱离穷人的阵营。

穷者更穷,富者更富也是西方国家新时代的特征。西方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最终可能制造出更多的穷人。

西方福利国家的衰败

这里主要指欧洲发达国家的高福利政策。

福利政策本质上是让正在工作、创造财富的人补贴不工作的人,或者说让创造财富多的人补贴创造财富少的人。因此谁是受益群体很重要。

如果必须审查申请人,只提供福利给达到贫穷标准的人,对绝大多数其他人来说这个福利政策是没有意义的。这样也给降低福利质量一个很好的借口,有条件的人可能会选择购买私人保险而非依靠公共福利保险。「领低保」被污名化的现象也会出现。

福利政策在创立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个人在依靠社会福利时,也成为了社会后备劳动力的一部分。当西方跨国公司们发现可以在发展中国家找到更廉价、更小福利政策包袱的劳动力时,这积极的作用也失去了根基⸺已经不需要本地「厂弟」「厂妹」了。

于是西方福利制度逐渐走向了尽头。原本支持福利制度的人,以及曾经受惠于福利制度的人,也逐渐不再倾向于继续支持福利制度了。

从「失业」到就业「过剩」

失业蕴含着就业行情好了之后就会再次就业的预期,过剩则意味着不再被社会所需要,没有再次就业的可能。

当西方跨国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减少了对本地工人的需求,并且通过设立跨国公司雇佣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时,西方国家本地人失去的工作岗位永远回不来了。他们就像是用后即弃的消费品,成为了社会的负担。

「底层阶级」这个词应运而生,工作伦理也再次被拿出来使用了。

在消费社会,选择的自由是头等重要的概念。没有工作的人也有选择的机会(因此由有工作的人构成的社会已经尽力了),因为选错而失业并滑落到「底层阶级」是罪有应得(这是你自己不行,有工作的人没有心理负担)。

以功利主义出发,西方社会也不再有义务为只起负面作用的「底层阶级」提供充足的福利政策了。

但从根本上来说,「底层阶级」失业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的。他们真的有的选吗?当社会只需要 100 个人工作而存在 110 个人的时候,10 个人的失业似乎是一种必然。新的工作伦理只是让有工作的人和企业主更加心安理得罢了。

从福利院到监狱

所有人都想买更多的东西,践行消费主义,但是穷人只有相似的欲望却没有钱,只能在正道以外想办法赚钱。这会招致更少的福利院和更多的监狱。

对穷人的刑罚,是西方消费者群体的梦魇。于是,消费者心甘情愿的努力工作、挣钱、消费,生怕滑落到穷人的行列。这从另一种方向提供了道德指引,也算是穷人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全球化的副作用

对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冗余人口」可以被不断送到「无人的处女地」(此处忽略了被屠杀的原住民)。这是一种有效化解国内问题的方式。

但随着全球化的兴起,后发展的国家也进入了消费社会。当这些国家出现过剩的现象时,再也没有处女地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出口了。过剩的问题最终只能在本国进行解决。

局部战争、内战可以消化掉一部分。对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就得靠严刑峻法和更多的监狱。囚犯逐渐失去了重返社会的机会,最好永远和有工作的人隔离开,不要出现在同一个空间中。

未来的可能性

即便没有工作伦理,人类的本性就是不断创造。西方国家试图建立强加给所有人的秩序与规范不是唯一的选择。

当下的工作伦理与「穷人观」会让西方国家的一部分人受益,这一部分人又何德何能?改变现状的阻力毫无疑问就来自他们。但改变总是势不可挡。因而未来可期。

叶 锐垚
2025 年 5 月 10 日
本作品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
标签: 读书笔记
最后更新:2025 年 5 月 10 日

叶 锐垚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打赏 点赞
< 上一篇

文章评论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

Google Search Console Namesilo NTR PC游戏 PS5游戏 PS30周年 RPG制作大师 Switch游戏 个人博客 休闲游戏 体育游戏 冒险游戏 动作游戏 历史 复古游戏 女性主角 恐怖游戏 情色游戏 手机游戏 推理游戏 旅行指南 汽车 清版射击游戏 独立游戏 第一人称射击游戏 美国 美少女游戏 肉鸽 角色扮演游戏 读书笔记

  • 《僵尸世界大战:劫后余生》PS5 简评:尸潮快感与挑战
  •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读书笔记:鲍曼透视西方社会变迁
  • 启东旅行见闻
  • 复古皮囊下的平庸灵魂,《机械战警:暴戾都市》游戏测评及白金技巧分享
  • 天津旅行见闻

Copyright © 2024 yeruiy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