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Worldview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是由理查德·德威特(Richard DeWitt)所著的一本讲述科学哲学的好书。这本书对还在求学阶段的朋友大有益处,只要接触过初中物理和牛顿三大定律就可以读了。对像我这样早已走出校园的人来说也是受益良多,因为这本书的观点适用于一个人世界观的方方面面,而不仅是与科学哲学有关的部分。
本文是我的读书笔记。想要免费获得这本书的纸质版的话,请(1)在评论区留言参与赠书,并且(2)通过电子邮件把你的收件信息发给我(邮箱链接在网页最底部)并注明评论区使用的 ID。我会把这本书邮寄给第一个参与的人(快递费自理),希望可以和其他爱读书的人有更多交流。
目录 [隐藏]
世界观是什么?
世界观是一系列关于我们所在世界的观点的集合。这些观点像拼图一样互相拼合。居于拼图中央且一旦替换就会导致整个拼图都需要修改的观点是核心观点。居于拼图外周,在被替换时不需要修改核心拼图的观点是外围观点。
对于我们每个人所持世界观中的观点来说,能支持它们的直接证据极为稀少。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后,我们的很多观点是被成体系地灌输的(哪怕和生活中的直接经验不同),因而是互相佐证的。但我们生发出的所有外围观点都以此为基础。
即便我们秉持的世界观在未来被认为是荒谬的,就像我们看待亚里士多德「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的观点一样,我们的世界观拼图仍然是自成体系且自洽的,只是这块拼图作为整体没有准确地反映世界罢了。
什么是真理?
一个真的观点为什么为真?这是有关真理的核心问题。这与认识论中的「我怎么知道这个观点为真」是不同的。关于这个问题还没有确切的答案。
如果真理是和客观现实相一致,那么对客观现实的感知是否真实就会成为很大的问题(想想缸中之脑);如果真理是和某个人或团体的观点集合相一致的观点,那么同一个观点对不同的人或团体有时候是真理,有时候不是真理。一个团体是否能有一致的观点集合也很值得怀疑。
至少笛卡尔所说「我思故我在」是一个真理。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并不能构建出一套有意义且完整的真理体系罢了。
经验事实与哲学性/概念性事实
经验事实是基于一般经验直接获得的事实。比如我看到桌子上有个苹果,「桌子上有个苹果」就是经过观看这种一般经验直接获得的经验事实。
哲学性/概念性事实则是基于我对世界的某种观点得出的事实。比如我把一封信锁在抽屉里。虽然我看不到它,但抽屉里有一封信对我来说仍然是个事实⸺哲学性/概念性事实。「信不会因为没有人观看就消失」属于我的世界观的一部分,是我认为真的观点。
生活中的各种事实往往是居于纯粹的经验事实和纯粹的哲学性/概念性事实之间。我们现在所认为的事实,也可能在以后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对此时此刻的我来说仍然是有意义的。
证实与不证实推理(或证据)
归纳推理
我是一只火鸡,每天早晨钟声响起之后农场主都会带饭过来。今天钟声也响了,所以农场主马上会来送饭。
通过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很接近真实,但仍可能被证伪。
演绎推理
大前提:男人都是混蛋。
小前提:汤姆是个男人。
结论:所以汤姆是个混蛋。
从正确的前提可以推论出确切的正确结论。但是结论正确的时候前提可以不正确。
证实推理
归纳推理的一种。
如果 A 为真,则 B。
B。
那么,A(极有可能)为真。
但不管你能找到多少个 B,A 作为一种理论都有可能为假。
不证实推理
演绎推理的一种。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得以体现。
如果 A 为真,则 B。
B 为假。
则 A 为假。
但现实中 A 往往会伴随很多其他假设一起出现,即使 B 没有出现,也可能是因为其他假设错了,而非理论 A 错了。
奎因-迪昂论点
这是基于不证实推理的特性得出的论点。
- 在用事实检验观点的时候,被检验的往往是观点的集合。
- 用实验无法证伪两个互相竞争的理论中的一个。
- 由于以上两点,用现有的数据通常无法找到唯一正确的理论。
可证伪性
如果我在相信一种理论的同时也认为在得到足够充分的证据后这种理论可能是错的,我就是在认为这种理论可证伪。注意可证伪性不是某种理论自身的特性,而是人的态度。
历史上有很多人坚持后来被认为是错误的理论,但当时他们认为自己坚持的理论是绝对正确、不可证伪的。试图提出证据打破他们不可证伪的坚持是很困难的,原因有二:
- 多少数量的证据可以被视为足够的证据?这并没有定论。
- 我认为充分的证据对其他人未必如此,因为有时这会触及对方世界观中的核心观点,因而不会被对方接受。此时我觉得对方具有不可证伪的态度,而对方觉得我才是持不可证伪态度的人。
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
工具主义者认为,一个好的理论需要很好地解释历史数据并对未来进行预测。而现实主义者认为好的理论不止这样,还要能如实地反映现实。
但现实中往往一个人对某些理论持工具主义态度,对另一些理论持现实主义态度;或者同时对两种互相竞争的理论分别持工具主义态度和现实主义态度。有趣的是,工具主义者往往会倾向于接受真理融贯论(理论应该和其他观点「拼图」吻合),而现实主义者会倾向于接受真理符合论(理论应符合客观现实)。
亚里士多德时期的天文学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体系从公元前 300 年到 17 世纪一直是西方文明世界观的根基,也是彼时绝大多数人信奉为真的哲学性/概念性事实的核心。
受对经验事实的观测手段的限制,古希腊人已经构建出了一套完备的天文学体系来解释观测到的行星运行数据,并预测未来行星出现的位置。同时亚里士多德世界观提供了人们理解客观现实的基础。
虽然「地球围绕太阳运转」是现代人信以为真的常识,但对普通人来说,没有任何直接经验事实可以支持这个观点⸺我们并不能感受到地球运行的速度。所以「地球围绕太阳运转」是一种哲学性/概念性事实,就像古希腊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一样。
一个很有趣的事实是,学校教材可能并没有准确的阐述古代天文学历史,以至于很多人会觉得古人有点「傻」。以 2012 年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参考链接)为例,其中提到「地球是一个球体……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但并没有明确说明「古代」的时间区间;然后提到「1519 ~ 1522 年……麦哲伦……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旅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这样的叙述给人一种印象,即 1522 年以前的古人并不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这显然是错误的。
早在公元前 300 年前后,希腊民族志学家麦加斯梯尼(Megasthenes)就造访了印度孔雀王朝并撰写《印度史》(Indika)一书,书中提到「然而在很多方面他们(古印度哲学家们)和希腊人持有相同的观点,比如他们认为……世界是圆的」。在公元二世纪,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在《至大论》(Almagest)一书中构建了一套完备的天文学理论用以预测行星与恒星的运转。这个理论的下一个有力挑战者⸺提出「日心说」的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要到 16 世纪才发表《天体运行论》挑战托勒密理论的权威性。

这也就是说,早在公元前 300 年,古人就已经认为地球是圆的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了一套基于严谨的数学计算、非常精确的、可信度极高的(虽然我们已经知道是错误的)天文学理论。实际上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体系之所以能延续、发展两千多年,就是因为它非常的严谨且完备,一代又一代的古人学习并且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它。
但我们知道它是错的。那么我们所持的世界观有没有可能也是错的?
「科学定律」的定义问题
当我们说一种观点是科学定律时,通常意味着:
- 在符合前提条件的情况下,定律是一直生效的;
- 定律展示了宇宙中的某种客观事实,即不依赖人类存在的事实。
为了区分观点的客观与非客观,需要用「反事实」进行思考。比如「如果我昨天早睡,今天就不会睡过头」,其中「如果……」的部分就是反事实。当反事实的存在会影响某个观点的正确性时,该观点就不是科学定律。
然而反事实并不总是为假,也有可能为真。比如我可以故意晚睡,因为不想准时赴某个不喜欢的人的约。所以反事实是种非常主观的存在。那么用反事实来区分科学定律就会很奇怪,似乎是在用主观的方法来寻找客观。
另外,科学定律和观察到的现实往往并不相同,或者说会有微妙的差别。「根据某科学定律,在甲、乙、丙等条件保持一致的情况下,我们会观察到丁。」这里排除「甲、乙、丙等」预设条件可能会由于和某些人的利益相关而具有主观性,也会损害我们对科学定律客观性的预期。
相对论、量子理论、演化论
本书的第三部分对科学理论的一些最新发展做了简要的介绍。虽然很多问题还没有定论,但已经足够我们质疑与思考基于牛顿体系构建出的世界观是否和曾经的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一样并非像我们以为的那般正确。
经验事实与哲学性/概念性事实的混淆也是很有可能会犯的错误。某些哲学性/概念性事实会以常识的形态伪装成经验事实,比如空间与时间的绝对性就并非经验事实,后来也被相对论证明是错误的。
这一点对于科学理论观点以外的世界观拼图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在生命中会对各种问题形成各种各样的观点,别有用心的人会把一些观点伪装成与我们的核心拼图相融贯的模样,诱使我们接受。识别出其背后事实的真伪就是一件很要紧的事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