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2024年5月)我去了趟香港旅行,发现当地出行、购物的付款方式已经非常多样化了,现金、八达通、信用卡、支付宝、微信等都可以使用。当然都能用并不意味着都好用,这里我就分享一下我自己的观察。
现金
现金是最万能的支付方式,我强烈推荐随身携带一定数额的港币。我在香港没有遇到不收现金的店铺,但是只收现金的店倒是有不少,甚至像珍妮小熊曲奇饼这种有名的店也只收现金。
港币最好出发前在国内兑换,挑常用的银行和携程等平台比一比汇率就好。一旦到了香港,换港币的汇率就普遍比较差劲。我尝试过用工商银行的储蓄卡在支持银联的ATM机上直接取现,CNY 9.6 = HKD 10,比国内换汇差4%左右。香港的机场、街边也会有店铺可以换汇,但汇率和工行取现一样差劲。说不定某些渠道能提供比较公允的汇率,比如使用某些特定银行的ATM。只是这些渠道的网点数量可能会很少,未必方便。
至于换多少现金合适,主要取决于在香港的玩法。如果只是去逛逛吃吃三五天,平均一个人换1,000港币就够了。但如果你有特殊的购物需求,比如去我前面提到过的只收现金的珍妮小熊买伴手礼,就得提前把这部分开销也考虑进来。假如你不清楚自己要购物的店是不是只收现金,可以多换1,000-2,000港币现金备着。一来总能花的掉,二来比较贵的东西一般也支持刷卡或支付宝/微信支付,现金带太多也没必要。
需要注意的是,在国内换港币的时候最好要点小面额的,别全拿1,000块面值的,因为有些小店会因为找不开零钱而拒收。一般我们能拿到的是500元纸币,到了机场或者火车站之后找便利店买瓶水破开一张就好。
八达通
八达通是香港本地的储值卡,对游客来说主要是刷卡乘地铁公交用的。虽然它也能用来购物,但除非你既没有信用卡也不用支付宝/微信,否则我并不推荐充很多钱在八达通里。因为一旦弄丢八达通卡,大概率钱就全没了。之所以说是大概率,是因为八达通官方提供了报失业务,只是有一些限制条件:
八达通报失服务只适用于个人八达通及八达通自动增值服务用户。
也就是说在开通八达通的时候一定要申请个人八达通,或者开通自动增值业务,才能享受报失服务。但我觉得大多数游客到香港后只是想要一张交通卡而已,并不会浪费太多时间开通这些功能。
我这次是没有办八达通的。一个原因是我一直在市区核心圈步行逛街,一天只乘3到4次地铁,用八达通也优惠不了多少钱。另一个原因是在我的活动范围里的店铺只要能刷八达通,也都支持信用卡、支付宝/微信支付,所以并不是非八达通不可。八达通的优惠活动对我来说也有些复杂,如果我需要在香港长住一段时间的话,应该会有兴趣研究一下。
信用卡
信用卡这个东西,哪怕在大陆也有很多小商户不支持,在香港也一样。但如果你有信用卡的话,我还是建议带上,因为购物或者去比较贵的餐厅时刷卡更方便。有些信用卡还会提供刷卡返现的活动,赶上有活动的话不妨薅薅羊毛。
我去的几家港式餐厅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商场(IFC Mall)里的商户都换了新式POS机,既可以刷卡,又可以扫支付宝/微信二维码。可见信用卡的支付功能也在被支付宝/微信取代。不过我逛的店还不算太多,理论上支持信用卡的店应该比支持支付宝/微信的店要更多才对。
有关信用卡组织,我在餐厅成功刷过银联和VISA信用卡。为了保险起见,我推荐同时携带银联和境外卡组织的信用卡,说不定某些耿直商户的POS机会不支持银联卡。只要你在大陆有银联的信用卡,一般都能在同一家银行申请免年费的境外卡组织的全币种卡,可以在去香港前申请一张。目前(2024年5月)建议办VISA的卡,因为有感应支付功能的VISA信用卡在香港可以用来刷地铁公交,使用场景更丰富。
支付宝/微信
我觉得支付宝/微信支付在香港的普及,和AlipayHK在香港的推广多多少少有些关系。只可惜现在只有香港本地人才能注册使用AlipayHK,大陆游客享受不了它提供的优惠券。只要商户支持,大陆版本的支付宝和微信就可以在香港正常使用,两个平台的汇率也是比较公道的。在香港我还没遇到过需要我扫商家二维码的情况,全都是商家用POS机扫我的付款码。我在都市核心圈乘公共交通也是和在大陆一样使用乘车码的,在使用前把城市切换到香港就好。有关香港的公共交通可以参考这篇文章“香港旅行见闻——公共交通”。
以上就是我这次去香港的一些观察。对我来说香港是一个可以边走边看非常好逛的城市,在看似拥挤的同时城市尺度非常舒适,相信之后我还会再去香港。等下次看到更多的东西,我还会回来这里更新。
文章评论